
珠江之滨,横沥岛心全国排名前十配资公司,一座“金融绿谷”正成为南沙独特亮丽的风景线。这些造型独特的建筑群,不仅以“零碳建筑”理念屡获行业嘉奖,更承载着碳排放权期货等创新金融产品研发的核心使命。
9月30日,全国首个期货金融业全要素产业园——南沙期货产业园正式开园。这个响应国家级政策建成的平台,如今将携手广期所等“前辈”共引金融活水,与南沙气候投融资试点成效、特色金融集聚成果形成协同效应,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金融高地注入新动能。

对接广期所:
零碳建筑与绿色期货双向奔赴
步入南沙期货产业园,“绿色”是最鲜明的底色。为响应“双碳”目标,园区采用“光伏塔冠+光伏雨棚”系统,并运用碲化镉光伏玻璃与晶硅光伏板,年发电量预计达110万度。其中2号楼更剑指“国内首批零碳建筑”,而这栋楼已整栋预留给广州期货交易所,正积极对接广期所科技子公司搬迁进驻。
广期科技的进驻,将为园区绿色金融创新提供硬核支撑。作为服务广期所信息系统开发、运维的核心载体,广期科技的落地,可直接联动广期所已形成的绿色期货生态——锚定“服务绿色发展”定位,广期所深耕工业硅、碳酸锂、多晶硅三大新能源金属赛道,相关业务品种累计成交额达37万亿元,不仅为“新三样”产业链企业提供风险管理工具,更筑牢绿色低碳转型的金融基础。
以广期所为核心,园区正构建期货全要素生态链。目前已吸引摩根大通期货、华泰期货等12家头部期货法人机构集聚(占广州总量的近60%),同时定向招引基金公司、银行及期货信息技术、中介服务企业,推动形成“期现货联动、全链条服务”的市场体系。“多家机构已表达进驻意向,‘机构+配套’的产业闭环初步成形。”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试点先手棋:
气候投融资打造绿色金融样本
南沙期货产业园的绿色布局,植根于区域气候投融资试点的深厚积淀。自2022年8月入选全国首批试点以来,南沙下好“先手棋”,以创新破题绿色金融痛点,如今已形成“机构+产品+案例”的完整生态。
近年来,南沙绿色金融发展势头迅猛,从全国首个碳中和融资租赁服务平台、全国首家气候投融资特色银行支行等绿色金融创新机构的落地,到全国首只公募碳中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全省首笔政策性虾蟹气象指数保险保单、“气候融担”贷款产品等绿色金融业务的创新突破,无不显示南沙正积极打造绿色金融发展示范样本。
政策东风更添助力。今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发布“南沙金融30条”,明确提出要创新服务低碳发展的绿色金融业务,支持南沙深化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加强与港澳在平台建设、融资对接、标准制定等领域合作。以深化国家级气候投融资试点为引领,南沙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绿色转型的关键,为加速建设国际金融枢纽注入全新动能。

融聚产业创新势能
建设南沙特色金融港
当前,南沙正深入推进“五港联动”发展策略,其中“金融港”是关键一环。
伴随期货产业园开园,南沙特色金融集聚效应持续凸显。目前,南沙已形成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银行、保险、证券、私募等机构加速汇聚,仅期货领域就集聚了全国首家全外资期货公司摩根大通、行业前十的华泰期货等12家法人机构。同步揭幕并加入产业园的明珠金融创新集聚区,自2021年启动以来,已吸引超50家金融企业入驻,营收累计超300亿元。
南沙已绘就特色金融港长远蓝图,目标建成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金融创新功能的承载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重要节点:
在政策创新方面,南沙将进一步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创新政策体系,争取在大湾区金融产品服务标准互认、资金互通、监管合作等方面积极探索、先试先行。全方位深化大湾区金融开放合作机制,重点在资本市场领域拓展双向合作,并推动特色金融领域的协同创新。
在平台建设方面,南沙进一步支持高标准建设广期所,争取更多期货品种上市,探索期货品种国际合作新模式;积极推动加快筹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联通境内外金融市场,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资管中心建设,加强资管机构招商引资和落地运营服务,借“南沙金融30条”之势汇集资产管理产业,稳步开展“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
在服务体系方面,南沙将进一步完善大湾区特色金融服务体系,促进跨境金融业务扩面增量,争取成为全国期现货联动重点区域,推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租赁产业高地,发展面向未来的数字金融业务。
“南沙力求构建一个覆盖广泛、层次分明、高效协同的金融生态体系,在承接国家战略、深化金融改革、赋能实体经济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更具突破性的一步。”南沙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顾昱表示,南沙热切期盼并诚挚邀请广大市场主体深度参与南沙特色金融港建设,共享开放红利,共同书写南沙金融开放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南方+记者 李心迪

君鼎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